作者 冯晓斌东信证券
裹着桂子一缕甜香的风,像谁把陈年的蜜罐打翻在云絮间。
我独坐石阶,看天色由青转黛,直至一丸银盘浮出云海,恍若东坡笔下的“玉盘”,被月光打磨得愈发温润。
记得幼时在老家,老宅天井里总摆着一口大缸。中秋夜,祖母会往缸里放一枚钢镚,说是能让月亮在水面住下。
那时的月光真如白居易所言"银烛秋光冷画屏",落在青石板上泛着幽蓝的光。小孩举着兔儿灯跑过,灯影在墙头摇曳,恍若天孙掷下的流萤。
文化复兴践行者、外交官书法家史成新录苏东坡《水调歌头》,给大家送上美好祝愿。
窗外树叶正在落下,沙沙声里混着远处隐约的箫声。忽然想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写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展开剩余84%这轮明月当真见过秦皇汉武的冕旒,照过李太白醉卧的花间,如今又温柔地覆在我的书桌。案头《陶庵梦忆》被风掀起一页,张岱笔下的“湖心亭看雪”竟与眼前月色莫名相合——都是天地间清冷的留白。
原海军人员、著名画家刘宝禄作《晓月看上色》给大家送上祝福。
桂树总在中秋前后开花。细碎金蕊落在青砖上,像是打翻的星子。恍惚看见吴刚停下了斧凿,捧着新酿的桂花酒倚在月宫门楣。这情景倒应了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句子,只是不知嫦娥的广寒宫里,可也供着人间送去的月饼?
儿时每逢中秋,大人将月饼切成八瓣,说这样能让月亮的圆满分给每个人。如今,月饼不会被切开,小孩也不会把月饼当成稀罕物。
中书协原主席苏士澍祝大家国庆中秋快乐东信证券。
夜幕初上,邻家亮起一盏琉璃灯。灯影透过镂空窗棂,在地上投出嫦娥奔月的图案。这场景让我想起《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此刻,虽无汴京的笙歌,但窗外的虫鸣与小孩子的喊叫、朝阳区东三环主路上奔流不息的车辆呼啸、17号线三元桥站昼夜施工的机械狂鸣,把中秋月色整合成了一场喧哗。
历史上首位飞行员书法篆刻家张才,录自作诗一首给大家送上祝福。
抬头望月,见云翳如薄纱轻掩,倒像是月宫仙子欲语还休。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句子蓦地涌上心头。手机屏幕亮起,是好友发来的消息:“见月如晤”。这四字,竟比千言万语都动人。
露水渐重时,我抱着膝坐在台阶上。月光把影子拉得老长,与老桂的投影纠缠在一起。
忽然明白为何古人说“月是故乡明”——不是他乡月色不美,而是我们总把最深的思念,都化作了望月时的轻叹。
著名画家刘保顺作《月是故乡明》给大家送上祝福。
风里飘来断续的《彩云追月》,琵琶声与蟋蟀鸣叫此起彼伏。
这场景让我想起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写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此刻的天,如被水洗过。
远处高楼霓虹,和这轮明月守着千年之约,将清辉均匀地洒在古今的屋檐上。
提笔欲书,忽见宣纸上已洇开一片月色,倒像是把整夜的月光都收进了这方寸之间。
著名篆刻家、山西黄河印社原社长张灯,自创落叶印《天涯共此时》,给大家送上祝福。
千年月光依旧,照着秦砖汉瓦,也照着玻璃幕墙;映过青铜爵里的酒浆,也映着咖啡杯中的倒影。
我们在月下讲述着相同的故事,用不同的方式重复着"举头望明月"的姿势。
或许这就是中秋最动人的地方——它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依然保有仰望同一轮明月的乡愁。
著名篆刻家王平,给大家送上祝福。
画淮王鱼创作人童文和大师大家给大家送上祝福。
淮王鱼产于淮河中游,八公山下。古代这里出现淝水之战,草木皆兵,西汉淮南王刘安的炼丹炉就出现在这里。淮王鱼因淮南王刘安喜食而得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水中活化石,淮河地理标志、童文和研究画濒临灾绝的淮王鱼30多年,得到社会认可!
青藏老兵、欧体名家、著名爱心书法家蒋国祥给大家送上祝福。
军委办公厅原主任程建宁将军和九州文脉主编冯晓斌合影。
九州文脉的伙伴《中国当代书画家报》介绍童文和大师东信证券。
发布于:北京市淘配网官网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