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那颗老鼠屎,影响一锅粥。”“你这个废物!你已经废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强多了!”……这些颇为刺耳的言语,你的孩子曾在校园里听到过吗?在校园教育中,教师的批评既是引导的手段漢崋资本,也是教育的艺术。刺痛学生心灵的“伤人之语”有哪几类?在每日的师生交流中,要想真正避免纸面上列明的批评禁语,还面临着哪些难点?
在本篇专题稿件中,南都N视频、南都校探联合郑子殷政协委员工作室,继续对话一线教育者、心理科专家,深入探索落实校园批评禁语的有效路径,并详细罗列出“批评禁语”的类型与具体语句,让教育语言真正成为一束温暖的光,而非无形的伤害。
通过法规、培训、家校沟通让充满温度的教育语言成为习惯
教师不能失去教育惩戒权,但也绝不应该“越界伤人”,这是许多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心声。根据调查数据,90.58%受访者建议“加强教师师德培训”,83.33%受访者呼吁“制定惩戒语言规范”,81.16%受访者认为“家长也应接受家庭批评教育指导”。
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如何避免教师用语言伤害孩子心灵?
“教师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恰当运用批评言语的前提。”作为学校校长,招浩军建议,应关注教师在面对学生错误时的情绪管理培训。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为教师开展情绪管理方面的培训课程,教授教师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如深呼吸、暂停片刻再回应等,帮助教师在面对学生问题时,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理性的态度进行批评教育。
同时,加强家校沟通也十分重要。招浩军认为,家长和教师应就学生的教育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家长要理解教师的教育工作,支持教师合理的批评教育方式;教师也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尤其是在批评教育学生后漢崋资本,要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后续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批评,健康成长。
从法律法规与公众意识的层面来看,郑子殷建议,首先,公众要形成“禁语对孩子将产生不可逆转伤害”的统一认知,可在教师培训中融入心理学实证案例,给予行为替代方案等;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教育部《中小学生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超过教师违反本规则第十二条(超出教育惩戒行为),情节轻微的,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应当暂停履行职责或者依法依规给予处分;给学生身心造成伤害,构成违法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另外,郑子殷还提到,家长也要避免用“伤人的语言”刺伤孩子的心灵。根据《反家暴法》家长对子女实施经常性谩骂属于精神侵害类型的家暴行为,是法律明令禁止的。同时,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若家长实施了“批评禁语”造成孩子心理伤害属于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村居委应当制止和劝诫,情节严重的,村居委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接到报告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存在上述情形的,应当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
法律法规保护学校实施教育惩戒权设定禁语清单是“双向保护”
然而,亦有学校教师对“批评禁语”与惩戒权之间的平衡表示担忧。广州市某学校德育主任刘老师表示,目前老师对学生的批评都会相当注意,在师风学习时,也非常强调应尊重学生,不能出现任何侮辱性的词语或者人身攻击。“就现在的教育处境而言,教师已经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就连简单的口头警告,都非常容易遭到学生家长的投诉。”
招浩军也表示,即使列出了“批评禁语清单”,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仍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对于一些复杂的教育场景,可能难以明确界定某些言语是否属于“批评禁语”范畴。例如,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教师为了制止学生的危险行为,可能会使用较为严厉的语言,这种情况是否应被视为违反“批评禁语”规定,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明确标准,避免教师因过度担忧言语违规而在教育过程中畏手畏脚。
另一方面,招浩军还提到漢崋资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可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语言习惯,即使知道哪些是“批评禁语”,但在实际情绪激动时,还是有可能习惯性地说出不当话语。“这需要教师自身不断进行自我监督和自我反思,同时学校也应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帮助教师逐步改变语言习惯。”
“解决老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这一突出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多数家长也对此表示支持。”郑子殷表示,教育惩戒问题是一个小切口,却关系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战略,关系到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大问题。
在委托中国教科院开展的一项全国家长问卷调查中,收到123820份有效问卷,赞同国家出台教育惩戒相关政策法律的家长达84.13%。《教育惩戒规则》针对不同情形学生行为,设定了一般、较重和严重教育惩戒;同时,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支持、监督教师正当履行职务。教师因实施教育惩戒与学生及其家长发生纠纷,学校应当及时进行处理,教师无过错的,不得因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而给予其处分或者其他不利处理”。
“换而言之,法律法规是鼓励和保护教师和学校正常实施教育惩戒的。”郑子殷说,设定禁语清单恰恰是对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最好的“双向保护”方式。规范不等于束缚,禁语清单与教师惩戒权非对立关系,而是通过厘清边界、明确教师“教育性批评”空间保障教育。同时,学校、教师应当重视家校协作,积极与家长沟通,使家长理解、支持和配合实施教育惩戒,形成合力。家长应当履行对子女的教育职责,尊重教师的教育权利,配合教师、学校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教。郑子殷还强调,教育惩戒是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教育惩戒不是体罚也不是变相体罚;惩戒惩戒,惩是手段,让孩子引以为戒才是最终目的。
能力羞辱、人格贬低……“批评禁语”有这几种类型
教育语言,是一根看不见的教鞭,也是一束照进孩子内心的光。禁语的划线,不是对教师的限制,而是对教育品质的守护。唯有在理解、尊重与专业之间找到平衡,批评才能真正“批得有力、说得入心”。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赵久波提到,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绝对禁语主要涵盖四类:
人格贬低类(如“没教养/废物”),这类语言直接冲击自我价值感,与抑郁认知理论中的“自我否定图式”高度关联,批评应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而不是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全盘否定。例如,可以说“你这次作业完成得不够认真,有些地方需要改进”,而不是“你这个人做事总是这么马虎”;
能力羞辱类(如“蠢/无能”),此类表述会引发提出的“习得性无助”,使学生形成能力固化认知;
比较性羞辱:不要频繁地将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这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感或嫉妒心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威胁与污名化语言:批评要适度,避免过度批评。过度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如“再犯就退学/你这属于多动症”),此类表述不仅加剧焦虑,更会强化病耻感阻碍求助行为。例如某校规定教师禁用“永远”“根本”等绝对化词汇,改用“这次”“某个部分”等限定表述,有效降低了学生焦虑水平。
采写/制图:南都N视频记者 杨晓彤
淘配网官网下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